期刊封面
对话“跨界科学家”杜祥琬:家国情怀铸就人生
回顾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杜祥琬表示,我国从跟跑发达国家起步,随后走向并跑,再走向领跑。这一切,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拳拳报国之心。
出生于1938年河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杜祥琬在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青年时期他阅读了刘胡兰,臧克家等人的作品,国家与民族的信念在他的内心生了根。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就曾不止一次发出威胁,要对中国动用核武器,这让中国陷入核威胁当中,杜祥琬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前往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留学。
“863”计划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灯七个领域,凝练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需求,其中,杜祥琬被委任为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进入80年代,各发达国家进入了新一轮科技竞赛。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公布了“星球大战”计划,同一时期,苏联和欧洲也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规划。
2015年的“九三”阅兵仪式上,激光技术被用来清除飞机航道上的障碍物。我国的激光技术产品也出口到沙特等国家,并受到称赞。在民用领域,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为大量患者解除病痛。
沙漠中没有计算机,也没有建筑,杜祥琬只能在帐篷中依靠计算尺和手摇机进行工作,夜里就打地铺睡在木板上。
新中国进行氢弹研究完全是从零开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的计算证明了一个可取的理论原理,随后,杜祥琬和同事们一起前往西部地区的沙漠做实地氢弹实验。
那时我国物资也十分匮乏,但杜祥琬和同事们并不把这些困难放在心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亦不愿落后,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称“863”计划)。
同年,杜祥琬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从事氢弹研制。
杜祥琬回忆,那时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会很有意义,因为这是国家的需要,“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多少年来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负,一定要让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变。”
苏联的同学曾问过他,学习核物理回中国之后能干什么,杜祥琬很快就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真正为民所用。
60年代:精研核试验
唯有舍得一身剐,科研人员才能以强大意志战胜研究中的重重困难,以身体力行践行舍得精神,以日复一日的钻研不断创新,为国奋斗与争光。
2002年,已经60多岁的杜祥琬受命出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管能源学部,这是杜祥琬再一次转移研究阵地,他也欣然接受,“我一听这个事很大,很需要,很有意义啊,就做了。”
观看《舍得智慧人物》完整节目
80年代:力攻强激光
从氢弹领域跨行业到强激光领域,杜祥琬坦言,这是时代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把个人价值和国家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这是以杜祥琬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人的价值观念。
人只有拥有自觉的使命感,才能勇敢担当。舍得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只为助力中国科技飞跃发展。
在任期间,杜祥琬主持并参与了关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咨询研究工作,并出席了探讨减少碳排放的全球性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此后的人生中,杜祥琬多次改变自己的专业和主攻方向,无一不是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需要。
新的历史阶段,杜祥琬在工作中依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杜祥琬在激光领域工作了二十多年,如今他可以自信地表示,我国在激光领域已经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
人们常引用“阿喀琉斯之踵”代指强大对手的致命弱点,而杜祥琬做的就是找到先进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努力攻克它们。
杜祥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他曾主持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担任我国“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还主持并参与了关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咨询研究工作。
杜祥琬研究的核物理领域和能源领域之间存在交叉,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或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核心。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远在莫斯科的杜祥琬通过电台广播得知了这一消息。
21新世纪:探索能源新方向
1966年,我国氢弹原理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西部大漠的地平线上同时升起了两颗太阳。
文章来源:《科学咨询》 网址: http://www.kxzxzz.cn/zonghexinwen/2022/0608/2398.html
上一篇:西安经开区社区开展健康体检咨询活动
下一篇:海南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咨询监督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