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瞭望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部分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部分分系统、某个方向或设备性能等领先的较多,全面领先、领跑的相对较少。比如在核能可持续发展和医用同位素量产方面仍需要持续推动。核废料嬗变、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先进核裂变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两个问题目前也是世界难题,需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探索研究;在用于肿瘤诊疗的医用同位素量产技术方面,离子加速器装置也可发挥关键作用,规避“卡脖子”风险,我国可统筹谋划布局。
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下称近代物理所)自主研制的国内第一台重离子治疗肿瘤专用装置,自2018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安装运行以来,目前已有2万余名肿瘤患者进行了咨询,有570多名患者完成了重离子治疗,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过去跟跑到现在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成绩明显。比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其在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产生和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应国家需求,我们实验室还承担了大量单粒子效应抗辐照器件加固方面的检测实验。国内重要的航天器件“上天”之前,均要在该实验室完成地面上的检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文静 孙英兰
“重视‘国之重器'的引擎作用,持续推动、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一科技利器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作用,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是近代物理所不断努力的方向。”赵红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红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中科院起步。“九五”至“十二五”时期重点布局,这一时期也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井喷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约4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
《瞭望》:如何更好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瞭望》: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呈现哪些特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是聚集高端人才、培养人才、展示大国形象、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开展科学和核心技术交流极其重要的平台。比如,近代物理所曾与美国、欧洲等的50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产出了非常重要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为我所用的科研人才。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工程在建设期间,充分发挥了国际合作的作用,多名外国专家参与建设。这些难得的经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视野的高端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可以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了培养和吸纳优秀科技人才的“蓄水池”。
例如,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30多种新核素,首次精确测量了26种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基于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和核物理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长期可持续供给、实现铀资源充分利用和乏燃料安全无害处置的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裂变能源系统;在人民健康方面,依托这一大科学装置,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我们发展了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研发了治疗实体肿瘤的专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已得到产业化推广。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仍需努力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赵红卫表示,科学技术的初心是造福人类。60多年来,近代物理所始终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科技变革、造福人类健康。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提出、建设、运行和维护需要庞大的团队给予保障,而且涉及的专业方向非常广泛。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为例,这是以重离子物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主的实验室,涉及领域包括核物理、原子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离子加速器、自动控制、微电子、探测器、磁铁、真空、电源、机械、射频与微波、液氦低温等,综合性非常强,运行效率也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除每年7月底至8月停机维护以外,每天24小时、每年11个月运行约7500小时。总体来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部分运行时间为每年5000小时至7000小时,效率比较高。
文章来源:《科学咨询》 网址: http://www.kxzxzz.cn/zonghexinwen/2022/0914/2422.html